《易经谦卦》书画名家辈出群星璀璨隶书作品欣赏
摘要:纵览中国书法发展史,清代隶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真正跨时代的历史意义,郑簠,金农,伊秉绶,邓石如是清代隶书四大家,然而他们的创作却大相径庭,然而我更较欣赏邓石如的隶书,气势雄强,遒丽浑逸,比金农的更具传统,比伊秉绶更有新意,邓石如的隶书在清代算是独树一帜,对后人颇有影响,此次的创作我正是参考了邓石如的隶书作品——《易经谦卦》。其帖的端庄遒劲,豪迈洒脱是我追求的主格调,我的创作也是在此基础上努力的。
我所创作的内容是节选自刘熙载的《书概》《易经谦卦》书画名家辈出群星璀璨隶书作品欣赏,著作中汇集了刘熙载一生中对书法的卓见确论,辩证的书法思想象数易学,书如其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丰富的美学思想。对现在的美学教学都影响深远。
关键词:隶书;创作;结体紧密;貌丰骨劲
隶书是由先秦时期的篆书演变简化而成后形成的一种书体,它初步发展是在战国后期,定性成书于两汉,汉代隶书流派纷呈,但从汉末至清初的1400多年,隶书领域几乎是一片荒芜,直至清代,碑学达到了高潮,改变了长期以帖学为主流的局面,从而带动了隶书的发展,隶书才再一次被唤醒。
在清代碑学思潮肇兴的背景下,清代是隶书百花齐放,名家辈出,一时群星璀璨,辉耀书坛。金农,郑簠,邓石如,伊秉绶,陈洪绶是清代隶书最杰出的书法家。但邓石如是清代第一位全面实践碑学的书法家。邓氏书法功绩,除篆书外,隶书之成就必不可忽视,在众多的隶书作品中,邓石如隶书的,体裁胎息,古意浓厚体裁胎息。此次创作我正是参考了邓石如的隶书作品——《邓石如隶书易经谦卦》,该贴是邓石如的得意之作,《邓石如隶书易经谦卦》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拙气,又流露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我的创作作品以其为主风格,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一、创作内容
在文字内容选择上,我选择了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书概》的节选进行创作。内容如下:“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本段节选自《书概》,《书概》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作了梳理,初步构建了我国古代书法的大系,《书概》中充满了为我国古代书法溯源探索的精神,对书体,书史,书法技巧和书法创作一一作了全面而又相近的概括论述 阐述了刘熙载对书法的艺术风格的看法,总结了诸多书艺创作理论。综上所述,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先进的航舵,影响深远,所以选择了此内容进行创作。
二、创作形式
书法创作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实书法本无形式束缚,适合整体和谐便是美,但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为创作出一副博人眼球的作品,同时结合我创作的内容来看,是节录而非全篇,分开论述刘熙载对书法的各个方面的卓见,所以我选用的六尺四裁条屏的形式;在材质上采用皮纸,能够加大摩擦,更好的展现隶书的老辣苍劲的气魄,做到和谐统一。
三、创作依据
清代中期邓石如易经谦卦集字,由于古文经学的复兴,一些学者纷纷埋头搞文字训诂、金石考据,先秦两汉的文字便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从大篆、小篆、隶书以及六朝碑刻,举凡彝器款识,残碑断瓦,学者们莫不极力搜寻,究其原委,考据著录之风大盛,为历代所未有。这种风气也给书法领域带来了重要影响。隶书迎来了又一次热潮,邓石如为清代碑学的巨擘,隶书取法深受汉碑的浸淫,鉴于这一成熟时期的隶书代表作中所出现的创新的笔法,以篆书的笔意书写隶书,又加入雄强的魏碑的气力,又将篆刻的若干特点完美的融入到隶书实践当中,从而使得隶书具有金石气,以丰富隶书的张力,这一点山人将其便显得淋漓尽致,也使得邓石如的隶书在清代独树一帜。所以我参考了他的《邓石如隶书易经谦卦》为主格调,《邓石如隶书易经谦卦》是邓石如的代表作品,其横画大胆运用倒薤撇法,棱角突出而鲜明,收笔则微露锋芒,细尖尾居多,抑或顿笔斜起,不带锋颖;垂笔以中锋直下,曳脚多呈悬针状,或涩笔出锋,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其隶书笔笔中锋,逆入平出,竖划则顺锋终。线条浑厚、质朴。《邓石如隶书易经谦卦》是邓石如个性鲜明的隶书作品。
四、创作过程
想要用隶书创造出成功的书法作品,应对隶书发展过程有较为深刻地理解,尤其是汉代和清代两个隶书发展的高潮时期,研习者需反复揣摩。再者,要精心的深入碑帖,才能正确掌握隶书创作的方法,从而提升隶书创作的能力。此次创作,隶书应追求“貌丰劲骨”的意味《易经谦卦》书画名家辈出群星璀璨隶书作品欣赏,要达到书写时苍劲有力、同时借鉴了《邓石如隶书座右铭》,作品具体的创作过程,经过繁杂的摸索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1.大量的通临《邓石如隸书易经谦卦》,如何体现此碑的古拙浑厚、严谨灵动是创作关键。山人以宽博的取法,雄强的气魄革新了隶书的笔法,强调书写性,遒劲爽利,又稍加篆书笔意,表现出方圆并用,绵里裹筋的内蕴。抓住山人的隶书的主要特点,并开始大量的临写。在通临全贴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完成创作,因为汉碑毕竟离现在的年代更久远,一些碑历经风吹日晒而残蚀得难以辨认但是更加古拙,天然,山人早起取法大都是其隶书在广泛临摹吸收各种汉碑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面目,我也效仿邓石如临摹了汉碑中的名帖,过程反反复复,反复体会,吸取其精华,做一个对比,同样行笔迟涩,线条继承了篆书中锋圆融的特质,变化无穷。但是结构笨拙,形式险峻。对比穿插莅临写,这就是创作前的基本的准备条件。
2.首度创作,整理了大量的与原贴相似的字,初稿基本定型后,首度创作,整体效果不理想,感觉像机械拼凑组合,具体表现为,字与字间太独立,由于间隔较大,平铺直叙,缺少书写的性情;轻重不分,墨色单调。具体的整改方案,再次深入原帖当中,总结特点突出特色,展现个性,一是中锋提按,方圆并用;二是逆入平,蚕头燕尾;三是转折处。笔笔断,断而后起。
3.经过多次练习进行调整,整体布局上较首度创作有明显改观。气息上,结体稍作变化,打破了千篇一律方整的字势,整体中字的宽博中又透露着内敛。用笔上,由笔笔扎实多了几分爽利与果断,且富有节奏。用墨上,虽然没有草书的墨色变化多端,作品中有浓墨,直至枯笔邓石如易经谦卦集字,但是也注意到了墨色的参差错落,这些处理虽然是细微变化,却提神点睛之效,我认真查阅每个字的隶法,结合整体的视觉效果,一遍遍的修正,在隶书字典上寻找每个字的不同写法,哪个写法写出来视觉效果更好,哪种写法更容易展现隶书的美。一幅作品里重复的字,为写出预期效果,我一遍遍的更正,不断练习,不断更正字形结构,在此基础上参考了邓石如隶书的特点,我只求最佳状态。
五、创作感悟
从开始的临习隶书到最后的创作过程,是个将学到的实用的过程,达到手到擒来,为我所用程度。隶书作品一直在不停的修改,作调整,在隶书创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书法技能还有待于提高。在整体上,气脉达不到通畅自如,不能很好的把握每个字的结体,有时为追求线条,而忽略了整体,造成章法不是很和谐。在用笔上,是突出的薄弱环节,没有邓石如的浑厚之美,更不能游刃有余的做到随手即来。从内容上看,只有两句话,这要求对字的收放变形的同时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邓石如易经谦卦集字,这样整幅作品才没有生硬的拼凑之感。
再者,隶书的用笔多以稳健、但却要体现出通常顺达的气韵,就要发扬隶书艺术的本质精神,体现出雄劲的运动力量,沉雄博大的整体气象。隶书经久不息,至今辉煌犹存,历史见证了隶书的魅力。总之,日后应增强手上的笔墨功夫,拓宽眼界,创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